校企合作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22
2019.01

江苏省高等学校“翻译与人工智能整合技术运用”大学生万人计划学术冬令营
人物特写(一)

 

营员心得:“人”、“工”、“智”、“能”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付宇同学

  

冷冷的寒冬日,暖暖的南师大。南师大和瑞科翻译公司的老师们的热情,犹如一团火,点燃了我的内心,犹如春风送暖。

不知不觉冬令营已至一半,经过几天“神仙”讲座的洗礼,让自己忽略寒冬之冷,一种春风化雨之感油然而生。虽然讲座已经结束了,但是这种传递出来的智慧与美妙依然余音绕梁。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起这几天的“神仙”讲座,不禁想执笔书写一番:

其实从开营前到现在就一直在琢磨翻译与人工智能,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可能会有一种官方的定义,但是我觉得对此理解可能会因人而异。接下来就谈谈本人不成熟的见解与诸位分享。

我想可以把人工智能拆开来看,比较对应四场神仙讲座的角度即“人”、“工”、“智”、“能”

首先是来自中国社科院博学的顾教授做的:翻译与人工智能整合技术应用――“人”

人工智能,毕竟“人”字当头,如果没有了“人”,后边的“工”、“智”、“能”,估计在缺乏载体的情况下就很难发生了,所以“人”是“基石”。顾教授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把人从头到脚都说了一遍。从“动物”手势以及基本行为动作形成自然语言再到人工语言。这一步一步的变化,似乎都是在司令部――“人脑”的作用之下,指挥着一个个尖兵――“神经元”,这是不可移植的。人工智能可以移植头部之下的身体某些器官,但是似乎永远端不掉“司令部”。如果人脑没了,似乎一切都结束了。人工智能对身体某些器官移植上人体保住生命和促进生活,让我们看到,这是一种进步,这是一种给人类的福祉。最后教授给一张图片(除了头部,身体其他部分都是人工智能移植)不由地感知到:人工智能可以带来更多可能,但不是全能!对于翻译,何尝不是如此,人工智能给翻译带来更多的可能。

随后,试译宝总经理师老师(个人觉得很有思想的大咖)讲述的:语言服务行业概况与运营管理――“智”

时代在不断更新,固守老套翻译方法,必然被社会淘汰。一方面要打开“心智”要去接受这种新的产物――人工智能,另一方面,要用这种“心智”借助前沿的人工智能去创造一种更好的“智能服务”。个人觉得还要有面向国际的“潜智”。不仅仅对国内服务产品的“存活期”有所把握,对国际同行业智能服务的科技动向潮流也要有所了解、预测和把握。毕竟,没有与时俱进的“智能”服务产品,终将会被国内淘汰,没有把握未来潮流前沿方向,终将会被国际淘汰。

然后就是Tmxmall创始人兼CEO张老师(年轻帅气!)讲述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术语管理及其应用――“工”

很荣幸去接了张老师,路上和张老师聊了聊语料库和术语库,以及全程听了张老师的精彩演讲,受益匪浅。翻译与人工智能个人觉得就是“粗活”和“细活”经过人脑搭配后的“工艺(译)”!顿时觉得,翻译记忆库Tmx 和术语库Tbx就是人工智能CAT的“神经元”。

最后是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冯教授讲述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口译服务――“能”

这个“能”,既要能看到人工智能大背景下的翻译机遇,又要洞察到其带来的挑战。能看到并且适当合理的运用智能服务产品,也要能够认清这种智能,它的“能度”。

“人”、“工”、“智”、“能”,顿时发现这四个字“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