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软新闻的汉译英_瑞科翻译公司
1
2
3
4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公司团队
网站公告
翻译资讯
专业词汇
行业规范
质量保证
合作流程
隐私保密
实习基地
常见问题
公司信息
组织结构
服务流程
人才招聘
联系信息
  翻译语种(笔译)
  英语翻译  德语翻译
  日语翻译  法语翻译
  韩语翻译  俄语翻译
  英语口译  德语口译
  日语口译  法语口译
  韩语口译  俄语口译
  泰语翻译  越南语翻译
  意大利翻译  西班牙翻译
  葡萄牙翻译  印度语翻译
  马来语翻译  波斯语翻译
  冰岛语翻译  老挝语翻译
  丹麦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
  荷兰语翻译  藏族语翻译
  挪威语翻译  蒙古语翻译
  拉丁语翻译  捷克语翻译
  缅甸语翻译  印尼语翻译
  希腊语翻译  匈牙利语翻译
  波兰语翻译   乌克兰语翻译
  芬兰语翻译  土耳其语翻译
更多翻译语种
     首页 >>  关于我们>>  翻译资讯
 


从传播学角度看软新闻的汉译英

发布者:上海翻译公司     发布时间:2007-04-02
 
摘要: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对软新闻汉译英中常见的编译现象:増加、删减及重组进行分析和例证。这一现象虽然背离了传统译论中"信"的标准, 而若把翻译学纳入传播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则能够为之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软新闻、编译、传播学。

C-E Translation of Soft New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exemplify and analyze the common phenomenon: editing-translation in the C-E translation of soft n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Great quantities of amplifications, omissions and adaptations exist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soft news, which used to be considered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on of " faithfulness", can be theoretically justified with related communication theorie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we include translatology in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soft news, editing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studies.

1. 引言

在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全面开放局面的逐渐形成,国内的对外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强,广度不断拓宽。而这些"让中国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正是这一跨文化、跨语际的媒介促进了对外宣传事业的繁荣,其中软新闻的汉译英又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不同与其他体裁翻译的是,软新闻英译本中不"信"的现象普遍存在,之中大量的增加、删除甚至是重组已经很难从传统的翻译标准"信"或"忠实"中得到解释。这一现象该如何解释,有何理论依据呢?本文试从传播学-- 翻译学的母体中寻找答案。在此之前,笔者认为必须先弄清如下问题:什么是软新闻?翻译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如何?

2. 软新闻

众所周知,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软新闻则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并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简单来说,其特点有三:(1)在内容上,以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精神、道德等为主;(2)在写作动机上,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为目的;(3)在表现手法上,则讲求轻松、活泼和入情。与之相对应的硬新闻则主要反映严肃、政治色彩较浓的题材;注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笔法严肃、客观。从软新闻的特点中,我们不难解释其在跨文化中愈来愈重的地位。处于不同语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在世界互动的潮流下,需要了解彼此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精神。因此,他们不得不借助翻译来完成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在软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译者已非原文"忠实"的传播者了,他们对原文大幅度地改动,因而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他们的翻译只能称为"编译"。因为在这种翻译活动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除了语言代码转变外,这一活动的主体人为地掺入了大量的变码。这是难以从传统翻译理论中寻找依据的。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功能派为软新闻的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该理论以"目的论"为总则,形成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s)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进而影响到译文应具有的功能等系列环节。这一理论对我们研究软新闻翻译中的"编译"现象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的:软新闻翻译过程的发起者们希望达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增加、删除和重组。这一理论开始把翻译放入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并把"文本功能"引入译学研究,无疑是具有首创意义的。但就软新闻汉译英这一带有新闻特质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言,笔者认为,仅从文本功能,发起者的角度来研究"编译"是不够的。我们的研究不但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翻译过程中从源语到译语的静态两级封闭系统,并且要研究这一过程中诸如翻译的本体、客体、载体、受体等诸多因素,也就是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研究翻译。而传播学正为我们的翻译研究,尤其是软新闻的汉英翻译研究提供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

3. 传播学和翻译学
时至今日,翻译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理论中"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得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生过程。"(巴尔胡达罗夫)。在充分认识到翻译的传播本质后,翻译被认为是"与语言行为和决策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沃尔夫拉姆-威尔斯 德国)传播是指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从威尔斯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翻译具有传播的一般性质,即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但与普通传播不同之处在于,翻译架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操纵者必须选择文化换码,而并非原来的符号系统。简而言之,翻译的本质是传播,这决定了它应该是传播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

传统译学研究囿于源语与译语之间的两级界限,将翻译中的信息传递看成静态封闭系统,故而忽略了其过程中许多其它因素,同时也使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难以应用于翻译研究中。而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为翻译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能为我们提供框架。传播学的先驱之一,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把传播的过程归纳为五要素的互动关系与活动过程:

传者

讯息

效果

受者

媒介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与5W模式相对应的传播研究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和效果分析,而相对应地借鉴这一模式,我们可以对翻译的主体、载体、客体、受体等诸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而具体对于软新闻汉英翻译的研究,以《今日中国》(中文、英语版)为例,笔者拟从这一翻译活动的发起组织及参与者(控制分析),中文、英语(内容和媒介分析),英文读者(受众和效果分析)诸方面探求"编译"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

4、"编译"现象研究

软新闻中的"编译"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类:增添、删除和重组。笔者取材于《今日中国》进行分类说明:

4.1增添( 译文中划线部分为增添)

1) 在那黄色的崕壁上,黑色的岩石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川字。
When the boat passing through the long chary Gorge, we see the huge Chinese character "chuan", meaning river.
2) 宁波汤团
Ningbo Tangtuan (stuffed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served in soup)
3) 郑成功
Zheng Chenggong ( a national hero of the Ming Dynasty who recaptured Taiwan)
4) 闽
Min (the traditional name for Fujian province)

从上述例子的补充说明的内容来看,均为背景式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东西,如"川"字。为了易于译文的读者更有效地接收信息,译者,亦即传者之一,人为添加了新信息来加强传播效果。用跨文化传播学的观点来看,这些增添属于一种新的文化代码。众所周知,语言符号编码与译码均与文化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代码的诠释必然受到己有文化的过滤;文化这一过滤器对人们接受的某一特定符号加以界定,并决定如何对其解释。作为目的语读者的英文读者因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这些句子,他们在把语言符号转为意义的过程中势必受阻,从而影响到信息的接受。因此,目的语言的文化过滤器(cultural filter)使译者不得不考虑增加语言代码,减少因文化特性而给目的语读者,也就是受众所带来的困难。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词义范围不一,句子功能不一,各自根植的文化背景不一,因而传递信息的功能也不一样。汉语的文化信息量很大,译成英语时就可能要添加一定的文字背景。汉语和英语若只作字面上的对等,英语是难于取得和中文受者对原文相同甚至相似的传播效果的。例如:英文受者对"Zheng Chengong"的字面理解是某人的名字,而中文受者却能由此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为祖国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只有通过添加的背景,英文受众才可以进一步获悉郑成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由此加深了对这一文化信息的印象。增添这一技巧虽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可称为不忠实的行为,而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

4.2删除(原文划线部分为删除部分)

由于中文独有的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和篇章组织结构,软新闻尤其是关于旅游方面的报道,有着堆积词藻,掺入一些煽情文字的模式。而这些不直接透露信息的文字,在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干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影响了受众的信息接受,因此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删除,保留最为有效的信息。例如:

1) 你打算了解宁波时,你会发现身边的人对于这个位于浙江省东部,面积9365平方公里的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Ninbo City, with an area of 9,365 squares kilometers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is a famous city in China …

2)水印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山青水秀,使山更显柔情。有诗云:岸上湖中各自奇,山斛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
The hills overshadow the lake, and the lake reflects the hills. They are in perfect harmony and more beautiful than a picture.

显而易见,例1)中原文冗长、煽情;译文则简明、直接。删除后的译文是符合受者--英文读者的心理的,他们在接受信息之前的期望也正是直接、有效的信息。作为一种信息来传播的软新闻,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其有效成分迅速被受者接受,并且得到及时的良好的反馈。因此,对中文模式化语言进行必要的删除是合乎逻辑的。另外,在例2)中,传者也就是译者之所以删除了词藻堆砌且文化特色气息太浓的诗词,也是出于为受者着想的目的,在不影响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为他们排除文化障碍。试想若是译者不辞辛苦地将其译成英诗,且不说译文成功与否,这些诗句势必难于被只具备一般文学欣赏水平的大众所理解。倒不如将原文信息化地译为"They are in perfect harmony and beautiful than a picture",这样一来受众倒很快接受了主要信息:此地景色宜人。诗的不可译性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早有定论,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软新闻的翻译旨在传播信息,故而对于信息功能远远低于美感功能的诗忽略不译也是合理的。

4. 3 重组

对照翻阅《今日中国》一类软新闻杂志的中英文版本,读者最强烈的印象是:大量的信息在跨文化传播中被重组。以2000年第十期的第一篇有关《读者》历程的报道为例,中文版本中该报道以问答的形式排版,而英文版以记叙文的形式重现,且在英文报道之前增添了编辑按语:

1) Readers' magazine has won the hearts of millions of readers for its ideological content, profundity and readability. The magazine actually originated from a "cultural fralt"…

中文的第一则信息"据说它是由两名学理科的年轻编辑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做出来的(记者语)。"在重组中成为译文的第三段:

2)Readers' Digest nevertheless was launched by two editors with scientific majors-Hu Yaquan, who graduated from the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Lan Zhou University and Zheng Yuanxu, a graduate in Engineering Physics from Qinghua University.

另外在英文版中还特意配置了一些说明性图片。这些改动和重组无疑增添了原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对于好奇心理较重的英文读者来说更具吸引力。传播学中大众传播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检测环境,(持续不断的注意环境的变动);协调关系,(聚合人们对环境采取一致有效行动);传承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等精神遗产的世代相传);调节身心,(娱乐休闲以保持活力)。这四者可以用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话来概括"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 阳货》)孔子的话概括了文艺的审美,认知,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软新闻也是具有这四大功效的。但其主要功能还是传承文化,即认知和审美作用。作为传承文化的软新闻杂志,《今日中国》的办刊宗旨明确为"联系的纽带,沟通消息,增加了解,交流感情"。也就是说创办人,即功能学派称的发起者(initiators)有既定的目标,为特定的目的而传播。不仅如此,这一目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了译者翻译过程中对信息处理的态度。在传播的起点上,传者之一的译者,对信息进行鉴别,选取典型、有新鲜度的信息进行加工,用另一种文字代码进行编码,以之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也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重组。总而言之,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对传者具有依赖性;翻译过程中译文的效果及译者的技法也受制于译者甚至是编者和办刊者。

除此之外,传播效果也有赖于受传者。 也就是要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先研究目的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美国学者J-赖利和M-赖利提出的社会类型论认为:不同社会类型的受传者有不同的选者信息的特征,并对媒介的信息有不同反应。这对我们的研究是有启发的。以《今日中国》2000年1月刊为例,中文版中29篇文章在英文版中仅有"2000年旅游"和"三九企业报道"两则被保留,而且英文版的版面便成了更符合英美人阅读习惯的栏式,如:life, culture, economy, tourism; 在culture 栏目中则更添入了外国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如"what's special about dragon?" 这种添加无疑更好的满足读者的求知、好奇心理。该期中文版以澳门回归为主题,英文版却以台湾问题为焦点,这一编排自然又是为了满足中英文受众的不同阅读期望。因为祖国统一大业时刻牵动着亿万华人的心;而中美关系则是英文读者更敏感、更感兴趣的话题。可见,不同的编排是源于受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阅读心理。

5.结语

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播;传播的目的如何(动机);在什么场合下传播(情景);传播效果如何,这七大要素构成了传播过程的整体(情景和动机是R-布雷在5-W 基础上添加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同样翻译过程的整体也由这些要素组成。在软新闻《今日中国》的汉译英研究问题上,笔者认为创刊人及其创刊宗旨决定了传者之一的译者所用的翻译技能:增、删及重组。读者的反馈:一英文读者称之为"了解中国的窗户";一澳大利亚读者赞为"有力的媒介"(92年1月刊,40周年纪念刊)表明这一译事活动收到了既定的传播效果。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是成功的。

在传播学理论动态性原则的指导下,软新闻翻译过程中各个环节、因素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它有力地解释了"编译"现象。这说明传播学广阔的理论研究体系能够提供翻译学所需的模式,而我们今后的译学研究更应该从这一母体中汲取养分。

参考目录:
1. 张国良 《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陈道德 《传播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 甘惜分 《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 刘重德 《英汉比较与翻译》,青岛出版社,1998。
5.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6. 韩强 〈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新闻界〉〉2000,2。
7. 钟鈺、仲伟合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国翻译〉〉,1999,3。

 

翻译
点击在线
瑞科上海翻译公司
电话:021-63760188
电邮:sh@locatran.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裕德路126号氪空间大楼2128室
瑞科南京翻译公司
电话:025-83602926
025-83602369
电邮:info@locatran.com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路常发广场3号楼825-829室

瑞科翻译公司专注翻译20年,是一家专业的人工翻译公司,潜心打造优质翻译服务品牌!
©2004-2024 LocaTra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瑞科(上海、南京)翻译公司所有        沪ICP备09017879号-4